本週的臺語課程,特別安排到活動中心參觀傀儡戲表演,演出團體是來自於高雄縣阿蓮鄉的「錦飛鳳傀儡戲團」。

  表演之前,我先向同學介紹綵上面所寫「田都元帥」的涵義,田都元帥是以演戲為行業的人所拜的神,屬於戲神,臺語稱為「相公爺」,田都元帥小時候被遺棄,靠著螃蟹所吐的泡沫養育長大,所以神像的嘴邊都會有蟹爪的痕跡,另外祂還有兩個隨從金雞和玉犬。  

  在團長簡單的介紹傀儡戲的基本資料之後,第一個節目「舞獅」登場。同學們都大呼可愛,我看以後不用養狗,溜這一隻獅子就好了。其實市面上也有賣類似的玩具,但是只有四條線,沒辦法做較為精細的動作。

  接下來的表演是傳統橋段「狀元遊街」,古代的讀書人只要考中狀元,就會騎著馬風風光光的遊街。

  團長說傀儡戲偶有16條線,不過這是個概數而已,有的腳色會多一點,有的少一點,像狀元騎的那匹馬根據我的計算就只有十條線而已,而且我發現提線板也不只有一種形狀。

  一般腳色就是頭部兩條、左右手各四條、前胸加後背又兩條、雙腳兩條、另外兩條在哪裡忘記了,看看誰能幫我補充一下。

  上圖是傳統戲曲必備道具,桌和椅,等一下財神爺的節目就會用到。

  緊接著財神爺豋場,和布袋戲的跳加官類似,一樣會拉著寫有吉祥話的布條,最後還拿個大元寶祝大家招財進寶,看到這一段才知道原來傀儡戲偶也是可以拿東西的。

  再來就是基本的行當介紹,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。生指的是男生,有老生和小生的區別。

  旦指女性腳色,有小旦和老旦的區別,因為古代的女生需要纏足,所以腳都比較小,走路步伐也小。

 

  淨是指性格強烈的男性,特色就是花臉,又稱「北仔」,身上穿著鎧甲,稱為「靠」,後面插旗子,雄赳赳氣昂昂,武功高強。

  末就是白鬍子的老爺爺,是所有行當裡面年紀最大的,有點駝背,講話的感覺好像牙齒掉光了一樣。

  丑就是小丑,長得詼諧逗趣,因為要表現各種搞笑的動作,所以在屁股上又多了一些線,全身總計有20條。俗話說:「無丑不成戲。」一齣戲裡沒有小丑就不好玩啦!

  介紹完五種行當以後,傀儡戲最受歡迎的節目「童子戲球」豋場,這齣戲沒有語言隔閡,就算聽不懂臺語的外國人也能愉快的欣賞,只見童子賣力的用各種高難度的姿勢頂球,逗得觀眾哈哈大笑,果然是「好酒沉甕底!」

  同學們給予劇團熱烈的掌聲,看來今天的演出很成功。

  不過別急,在傳統戲劇裡面,表演結束後為了表示圓滿,還要來段「夫妻團圓」才算結束,團長還加入了親嘴的橋段,全場笑翻天,看來跟小西園的「夫妻重逢」有拼!

  節目結束之後,內行人都知道要留下來參觀後臺,大家好奇的欣賞著戲偶,為今天的表演畫下了完美的句點。

  趁著同學參觀的空檔,我詢問團長有關傀儡戲的音樂部份,得知其唱曲也是南管樂,可惜今天他們的後場沒有一同前來,不然會更加精采,更加能欣賞到傀儡戲的原汁原味。

  上圖是傀儡戲偶的內部構造。

  後臺巡禮。

  團員收拾戲偶,讓大家猜一猜,為什麼要將戲偶蒙面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島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